地址: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西街道茂林路19号
电话:0574-65659806 浙ICP备180075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8-01-26 11:19
佛教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倡导和平、慈悲、中道、圆融、劝人行善、导人向善,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和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对于促进人心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依法依规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佛教可以积极从事扶贫、济困、救灾、助残、环保、医疗、养老等慈善活动,传递爱的能量,汇聚向善的力量;积极探索开展心理疏导,社会矫治,临终关怀等活动,营造宽容、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把佛教教理、教义与现代慈善精神结合起来,培养现代公益慈善人才,培育新型公益慈善组织,创新公益慈善模式,不断探索有特色、高水平、专业化的佛教慈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佛教四众弟子作为佛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新时期的中国佛教应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文明走向世界,使含珠生色、蕴玉生辉,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不朽智慧。中国佛教所特别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精神不仅仅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自由视为实现个体的幸福与自由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中国佛教近两千年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财富。
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源于佛教的慈悲精神。在救急救难、扶贫助弱、心灵关怀、环境保护、促进和平等公益慈善事业方面都进行深入实践与不断探索。发展出心灵慈善人人慈善、时时慈善、补位慈善等公益慈善新模式。践行佛陀慈悲济世精神付出的爱,是一种大爱。慈是给予,是快乐;悲是拔出其苦,同感其苦,怜悯众生。使传统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践行弘扬,开辟更加广阔而多样的道路。
大力弘扬佛教慈悲思想是开展佛教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和平与发展是最大的公益慈善。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分别发挥佛教团体、寺院和个人的特长,还应在心灵救济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对于遇到灾患之人或弱小无助者,给予开导使其具足希望和信心,这样的精神布施至为重要,慈善不单单是捐献,它还包括心灵净化。使人在行善的过程中,减少自身的贪欲和增加奉献精神,逐步养成慈悲、宽容、乐善好施、注重精神生活等美好品质的素养。将自己的财富和能力为他人提供服务、带来幸福。这就是佛教的慈悲。